当前位置 主页 > BT传奇页游SF >

20年前他们从微软离职,用“小黑盒”登上网络存储界的传奇sf变态版

作者:私服传奇网页版 来源:www.szlyw.com.cn  点击:152

创业,互联网,冲刺,终点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浅黑科技(ID:qianheikeji),作者:谢幺,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在我生命的大多数时光里,“世界首富”的名号都被一个叫比尔盖茨的人霸占着。也许你和我一样。

地上躺着一百美元,他都懒得捡,因为弯腰的功夫就已经挣来 10 倍。我第一次听这个段子是在小学的一堂计算机课上,虽然不晓得为什么弯腰捡 100 块会耽误他另赚 1000 块,但老师说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有钱。

跟比尔盖茨的财富数相比,我当年更震惊于他的挣钱方式。

老师说,地球上每卖出一台电脑,盖茨就能从中赚几百美元,因为所有电脑都得用他的软件(当时我还不知道MacOS和Linux的存在),于是他什么都不用干,财富就堆成了山。

这种赚钱方式朴实无华,且枯燥,但年轻的男老师和小朋友们眼里却都冒着光。

那时我并不知道,被比尔盖茨的造富神话打动的人并不止我们,更不知道当时整个世界都在为科技互联网沸腾。

也就在那个时间点,在距我 900 公里以外的台北,群晖的故事正要开始。

1

2000 年世纪之交,世界迎来第一波互联网高潮。

一票互联网科技公司杀进公司市值 Top50,为首的微软冲到第二,紧随一家卖汽水的公司。

20年前他们从微软离职,用“小黑盒”登上网络存储界的传奇sf变态版

2000 年全球公司市值排行

数字背后,是锣鼓喧天。

在那之前的几年里,各路分析师、媒体、评论家们默契十足,纷纷看好互联网发展,于是投资者们跟疯了似的往里砸钱,恨不得乞丐在碗里写个.com 就能找到千万美元的风投。

到 2000 年初,纳斯达克指数攀升至历史最高。许多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就上市,一个个造富奇迹让后来韭们浑身充满了力量。

那年,李彦宏辞职回国创业,OICQ用户数正在暴涨,马云手握高盛和软银的 2500 万美元投资,风头正劲。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世界如此美好。

那年,廖群和翁英晖从微软辞职,带着积蓄回到台北,开始创业。

离职之前,廖群是 Windows Exchange Server 邮件服务业务的技术研发经理,妥妥的技术大牛,翁英晖则担任 OEM 品牌授权业务的销售副总,文章开头提到所有电脑都要给比尔盖茨交“份子钱”,他就相当于是负责收这个钱的。

微软当年的 OEM 业务是怎样一个合作模式呢?举个例子,我们熟知的品牌 HTC(宏达电),第一次闻名于世界是在 1998 年的 CES 消费电子展上,当时比尔盖茨从裤裆掏出一个大家伙 —— 世界上第一台搭载 Windows CE 的掌上电脑,震惊四座。

20年前他们从微软离职,用“小黑盒”登上网络存储界的传奇sf变态版

掌上电脑大概算是平板和智能手机的老祖宗了

后来别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台设备的硬件是 HTC 生产的 —— 牛X!居然能通过微软 NSTL 认证,比尔盖茨还亲自站台 —— 从此 HTC 才一战成名。

HTC 和微软的这种合作模式就是OEM,HTC 负责硬件,微软提供软件,生出的孩子跟微软姓(产品挂微软的牌子),翁英晖在其中就相当于男方的媒人,负责牵线搭桥。

回到家乡后,翁英晖和廖群决心做软件,像微软那样靠授权给硬件厂商来盈利。众所周知,宝岛的电子产业发展较早,硬件制造尤其厉害,优秀厂商很多,合作起来挺方便。

二人决定围绕“存储”这个关键词,他们判断:互联网普及后数据量将暴增,对存储的需求也必定会暴增。

于是他们将目光瞄向 NAS。

考虑到有部分非技术专业的读者,安利一下 NAS 这个黑科技,懂的浅友可以直接跳过这部分。

---科普的分割线---

NAS 全称叫网络附加存储

顾名思义,放在电脑里面的存储叫“内置存储”,插在电脑外边的存储设备就叫“附加存储”,比如U盘、外接硬盘。

如果“附加存储”传输数据时用的不是数据线,而是用网线或无线网络,那就是“网络附加存储”

具体干嘛用的?举个例子。

宿舍的几个哥们想随时共享学习资料,超变态私服传奇,但数据量太大,拷来拷去很麻烦,于是就买了几块硬盘,插进NAS里,再接入局域网:

之后,只要电脑能连上宿舍局域网,就能直接从这台 NAS 读写数据,用起来有点像一个共享的网盘,但存储服务器(NAS设备)就放在宿舍里。也正因此,读写速度能跑满硬盘,而且学习资料不会莫名其妙变成 7 秒教育小视频,不会被限速,也不需要办完会员再办超级会员。

从此,整个宿舍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同理,NAS 还可以放在家里、公司、学校作为数据存储中心,个人也可以买来存取和备份数据。

简而言之,如果把数据看作钱,NAS 就是银行,钱太多,钱包(内置存储)装不下了,就存进银行(NAS),安全保管,随时取用。

科普完毕,回到群晖的故事。

2000 年,台北市承德路的一家酒店大堂,廖群正在面试一位年轻人,对方略显紧张。

聊着聊着,廖群抛出一个技术问题,掏出纸笔,要求对方当场用代码写下回答。

年轻人哪料到还有这种操作,顿时紧张起来,涂涂改改写了几遍后还不满意,便抬头问廖群:“请问,您能再考我另一题吗?”

这位年轻人叫陈予建,当时他以为自己一定会被淘汰,结果第二天接到录取电话。

“本来觉得没希望,后来他录取我,我就更想加入,想证明我可以的”,陈予建如今已经是群晖上海子公司总经理。

就在廖群面试的同时,翁英晖在火车站附近找到一幢两层的办公室,挂上牌子,创业就正式开始了。

群晖的中文名字简单粗暴,两人名字各取一字:廖群,翁英晖 —— 群晖科技。

更广为人知的是它的英文名  Synology,Synergy(协同)+ Technology(科技),大意是群策群力搞科技。

陈予建回忆最初的氛围非常好,第一批招进来的 8 位工程师都是师兄弟关系,让公司有种研究生实验室的感觉。印象中,一百多平的房子布置了三四十个工位,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坐满。

这也恰好印证了群晖当时的理想和现实。

“最初大家想的是三年上市……”结果就在群晖创立的第三个月,“全世界(互联网)都崩了。”陈予建说。

2 ……
Copyright © 2007-2012 sf传奇页游 版权所有